蘭迪鮑許 (Randy Pausch) 教授前陣子過世了,如果你不知道他是誰,或許聽過最近常出現在網路、報章雜誌上的『最後的演講』 (已經出版成書)。
目前分類:閱讀狂想 (20)
- Aug 17 Sun 2008 15:21
跟蘭迪鮑許 (Randy Pausch) 學時間管理
- Nov 29 Thu 2007 08:00
值得衝動的 HEAT 煉獄廚房食習日記
10 秒鐘,這是我作決定買一本從沒看過的書所花的時間,原以為自己又犯了衝動的毛病。
前些日子雨不斷的下,冒著細雨到書店買雜誌,東翻西找卻一直遍尋不著,問了店員得到『我們有進的都放在架上』這種沒太大幫助的答案後,怕雨勢變大只好快步離開。就在此刻!從書架上瞄到這本『煉獄廚房食習日記』,把玩不到 10 秒後,下一刻我就很自然的往結帳區走去,再下一刻,自己就站在摩托車旁,產生『嚇!這本書怎麼會在我手上』的感覺了。
當時內容翻都沒翻,封面文字也只是粗略的掃過一遍,我幹嘛這麼衝動?其實有個小原因,這本書的封面在短短時間內,讓我看了『食慾大開』,產生很想填飽肚子的念頭,於是連同書就這樣買回去『啃』了...我老愛光憑封面就買書,這回真是買的徹底。
當然要提提這本書,內容寫什麼?封面很言簡易賅的作了說明:
"比爾.布福特放著好好的《紐約客》編輯不幹,自願到三星餐廳的廚房當學徒,還大老遠跑到托斯卡尼跟肉販學藝……沒想到,這一股腦兒對美食的狂熱,換來的竟是集羞辱、凌虐與烤驗之大成的美味大歷險!"
也許和自己目前工作職務有點小關係,有些句子讀起來特別有共鳴:
『你得在廚房裡邊做邊學,光靠看書、看電視節目或上廚藝學校是學不來的,只有待在廚房裡才學得會』
『有些東西是你一定要「到那裡」才能學會的』
目前看到一半,真是不虛此銀,這回真是衝動的值得。
PS:憑衝動當然也有失敗案例,某位『歷史學家』,就被我長期拱在廁所裡,老讀不完,很想把它拿去送人...
- Nov 27 Tue 2007 09:38
偶爾喜歡上的數學
數學這門課跟我其實沒什麼恩怨情仇,會聊個這個主題其實沒什麼原因,主要是在博客來瞄到這本書:『茶水間的數學:熟用這些數字觀念,你一生富足』。
就記憶所及,一直從沒給數學好臉色看,有句話我常掛在嘴邊:『學三角函數幹嘛?菜市場賣菜的什麼時候用過三角函數?還不是加減乘除就打遍天下了』
不過從小到大的數學成績一直不難看,記得高一那年文、理分組中時選了文組,同學問道:『你數學不是很好嗎?幹嘛選文組?』,天知道為什麼單憑這樣就要選理組。
當然也沒忘記曾經在大四時,心血來潮選了『趣味數學』這門通識課,第一門課聊的是質數的故事。質數?我從來不知道 2、3、5、7、11 這些傢伙也有故事可以講。只見偌大的教室裡,老師口沫潢飛地試著把我們這些迷途羔羊導入趣味的數學世界,永遠忘不了他談到數學歷史時臉上溢出的興奮表情,就好像畢氏定理是他和畢達哥拉斯一塊發明、歐幾里德所定義的黃金比例是跟他一塊討論出來似的。那是大學生涯中,少數會讓我回味的課程之一。
『茶水間的數學:熟用這些數字觀念,你一生富足』這本書,喚醒了久久會醒來一次的數學細胞,這應該不會是本枯躁的書,儘管不太懂為什麼書名要冠上『茶水間』就是了。
- Sep 19 Wed 2007 02:18
我的 Apple 書被『Shuffle』了?!
關於蘋果公司的書籍,近來最紅的應該要算是–科技頑童沃茲尼克 iWoz ,這本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沃茲尼克的自傳。不過今天逛書店時,發現書架上還有另一本『為什麼是 iPod?──改變世界的超完美創意 The Perfect Thing:How the iPod Shuffles Commerce, Culture and Coolness』。
這本書的封面就設計的和 iPod 外觀一樣 (不是最新推出長的像 iPhone 的 iPod Touch,而是 iPod Classic 款式),是國外蘋果電腦評論家 Steven Levy 的作品,我稍微讀了前言,被其中一段內容吸引住,他提到 iPod 系列產品有個很重要的概念,就是『Shuffle』。
大家一定很熟,Shuffle 其實就是隨機功能,蘋果公司告訴大家,隨機播放的特性,標榜著人生一切隨興,希望每一次聆聽都獲得全新不同的感受。我實在很佩服他們能將這麼單純的功能描述的活靈活現,甚至還成為重要系列產品的名稱 (iPod Shuffle),你告訴我,哪台 MP3 沒有隨機播放功能?實在佩服。
回到這本書,重點來了,既然是 shuffle,作者 Levy 先生想出個 idea,"我既然是知名蘋果評論家,我寫的書當然多少要有點蘋果的 fu",因此他提到,這本書的每一章都是獨立的,除了第一章之外,其他章節的出現順序,也都是『shuffle』的。如果我沒有會錯意,他的意思是 "您手中拿到的大綱編排可能會和別人的不一樣"。還真有意思,我當然要比對看看,於是半信半疑拿出書架上另一本相同的書,翻到某一頁比對,結果可能和多數人預料的一樣,當然是一模一樣...還 Shuffle 咧...
這篇文章沒有半點諷刺意味,事實上我直覺想到的是,如果真的這麼作,出版商應該會多花不少錢。不過,我還是期待看到原文版的書籍,當然至少要有兩本,見識是否真的『Shuffle』了!
- Aug 28 Tue 2007 06:42
野生悲歌–Cry Of The Wild

看到這張照片,你是不是和我一樣被震攝住了?
沒錯,大猩猩死了。這不是電影海報,照片故事在這,這是在非洲內陸發生的保育動物遭受殺害案件,活生生的,假不了。我知道保育絕跡的重要性,不過看到照片,我完全被震攝住了。牠是位母親,被國家公園管理者發現屍體的附近,還發現三位小猩猩的身軀,也都死了。
先別急著破口大罵,兇手不是照片上的那些人,他們只是協助搬運、處理後事,兇手還沒找到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派人緝兇了。
有些話,我想對殘殺者說,不管你在非洲過的多苦、多餓,多麼需要叢林肉 (bushmeat),真的,連禽獸也不會這麼作啊...看不懂中文?好,Not even a beast would do this!
這裡還有更多照片,靜靜望著照片中矇閉著雙眼的猩猩,我仍不敢置信,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?
- Aug 25 Sat 2007 10:06
好一個地下鄉愁藍調
- Jul 19 Thu 2007 08:31
看過的書‧發生過的回憶
喜歡看書的人一接觸到 aNobii 網站,經常二話不說就將手邊所有看的到、摸的到的書通通建入資料庫內。這件事我老早就想趕一窩蜂熱潮,擱了好久,終於完成了..
對我來說這個過程最有意思的在於,輸入書籍 ISBN 的同時,腦中會自然浮現當初購書、始閱、閱畢的情景。雖然我一向有個習慣,會在書籍前頁標註始閱、閱畢的日期、時間、地點場景,算是留個回憶,不過就算沒這麼作,還真不能小看記憶這回事,多半都還回想的起來,太有意思了。
話說回來,自己對書籍類別的偏好往往有周期性的變化,記得一段時間喜歡所有和『海』相關的題材 (還一度立志當船員、當個北海小男兒,被罵到臭頭..)、一度對世界名著愛不釋手,一本接一本的買 (想了解為什麼世界名著之所以可以成為世界名著,結論是:書評講的我沒感覺,爽就好..)、一度喜歡天下文化出的文學人生系列 (看了別人的奮鬥史超受激勵的)、一度愛看偵探小說 (最蠢的是老愛翻到最後幾章偷看結局...)。
話說回來再說回來,我發現很多人和我一樣,老愛看老美翻釋書,國內書很少碰的...
- Feb 17 Sat 2007 18:35
被達文西密碼陷害
- May 13 Sat 2006 08:35
書要怎麼看?
對於愛書人來說,閱讀雖然是件再平常也不過的休閒活動,不過對我這惰性堅強的人來說,還是得加點自我要求的成分在裡頭。
原因無它,雖然有心閱讀,不過可利用的看書時間往往都在夜間,疲累一天的身軀外加平躺在床的姿勢,很容易翻不到十頁就見周公去,大略算起來一個月能看完 4 本書就算了不起的數字了。
不過最近不知哪根筋不對勁還是突然領悟,閱讀的戰鬥力驟升,硬是在三天內看完了二本書 (這數字或許平凡無奇,不過再次重申,對我這惰性堅強的人來說,實在是莫大的滿足),說我勉強自己倒也沒有,過程中多少能體會到看書時與外界隔離的感覺,急欲了解書中內容,不用再規定自己一天看個 100 頁,很自然地一頁頁往下翻,雖然談不上愛不釋手,不過效率竟比以往高出好幾倍。
想想後應該是閱讀方式改變的關係,不要求自己一天得看多少頁,而以這本書在傳達什麼為出發點來閱讀,為了讓這『好調』持續下去,甚至買了本頗具名氣的『如何閱讀一本書』來看,想想閱讀真是越來越有趣的一件事啊~
- May 05 Fri 2006 07:27
感人的媽咪日記
- Apr 14 Fri 2006 07:04
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
繼去年湄公河畔台灣囝仔之後,商業周刊在今年的專題紀錄片中報導了 2 個殘缺小生命的笑與淚,他們的名字是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。
我很喜歡這個活動,每每報導身心有殘障的小孩,多半要大家發揮關懷精神,盡自己所能的幫助他們,所呈現的往往偏向其困苦的一面,自己的心境自然很悲悽。不過由「翻滾吧!男孩」導演林育賢替這兩位小孩取的趣味名字看來,這部紀錄片應該不是紀錄著苦與悲,除了關懷、喜樂外,應該還有叫作努力、希望的成份在。很期待這部片的到來。
大手筆的記錄片聯播時刻表:
民視無線台 4/23(日)18:00
三立新聞台 4/23(日)20:00
中天新聞台 4/23(日)21:00
TVBS新聞台 4/23(日)21:00
東森綜合台 4/23(日)21:00
年代新聞台 4/24(一)00:00
中視 4/25(二)01:30
華視 4/26(四)23:00
台視 4/29(六)09:30
人間衛視 4/29(六)10:00
緯來綜合台 4/29(六)12:00
非凡新聞台 4/29(六)14:00
公共電視 請參考公視網站
好消息電視台 請參考GOODTV網站
- Mar 11 Sat 2006 05:39
部落格文學獎
除了傳統的布克文學獎 (Book Prize) 外,英國設立了第一屆部落格文學獎– Blooker (Blog + Book) Prize,有可能讓目前大量的部落格作者開始轉型為專職作家。在台灣,彎彎、米果的陸續出書,恰恰呼應了此一趨勢。借重部落格本身快速散布的特性,比起傳統的出版模式,似乎又多佔了那麼點優勢~
- Mar 07 Tue 2006 07:00
不單只有政治
有個節目說::『你不能活在不知道大陸與世界的台灣』,平時要培養國際觀、能與世界接軌,然而這指的是我們看世界的角度。相對的,我也想多了解外頭的人是怎麼看我們,對於這彈丸之地發生的一事一物,外頭的人是如何看待的。因此每回拿到 Newsweek,總習慣從頭到尾翻一遍,看看是否有關於台灣的新聞。
剛到手的這期雜誌內有篇文章:Dawn of the Wireless Utopias 寫著台北成為世界頭一個全市無線上網的都會區,雖然後頭還有費城、矽谷地區準備迎頭趕上、提供更大範圍的無線上網服務,不過看到篇幅還不算少的專文介紹 (總算不是政治了),還真感到與有榮焉~
- Jan 05 Thu 2006 08:13
24 張震憾照出爐–Selected By TIME Magazine

選出 2005 年最佳照片 (Best Photo Of The Years 2005),看了看,不出戰爭、水患、爆炸案、難民。去年天災人禍頻傳,看到網站上 24 張『豐富』的照片,可叫人一點都高興不起來啊...
- Aug 06 Sat 2005 07:13
[保育]竹林巨獸-貓熊
一書的重點跟我原本想的不太一樣,除了介紹貓熊的習性、為研究和救助這種幾近神話的生物所付出的努力以外,還花了很多篇幅提及因貓熊所衍生的現象,包括中國政府一向在行的『貓熊外交』、各國租借貓熊的文化、以及對獵殺貓熊後出售皮草謀利的躂伐 (台灣經常出現在一些黑名單之中,10 年前如此,現今待查)。
前陣子台灣、大陸也搞起貓熊外交,不管怎麼說,沒來總是好的;像是動物園這類『養殖』的概念,實在應該是最後出路,應該是努力維繫物種野外生存失敗後,不得不採取的手段。Nature 才是王道,別管什麼貓熊還是熊貓了。
『貓熊成為環保偶像,其實毫不足奇。這種動物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魔力,能打動和改變所有看見牠的人;只要有她在場,氣氛就煥然一新。陰與陽是中國哲學論分合的兩大力量:黑白、明暗、日月、寒暑、生死。彼此都含有相對極端的種子,為保持平衡完整而互相需要,並強調順應與持久。貓熊就是陰陽觀的具體呈現。』(摘錄自內文)
- Jul 21 Thu 2005 07:41
[夢幻逸品]Net And Books



網路、書。這兩者對我來說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份,當兩者合而為一,就成了一直以來自己很想蒐集的套書,那是 Net And Books。
『在閱讀的森林裡摸索前行需要熱情,在摸索中不致迷失方向需要主張。』 |
在這套叢書中,舉凡封面、書名、編排方式、多元題材、文筆、書本質感,個人都覺得是上上之選,記得第一次接觸到這套書時,要說到 2003 年 5 月,那時剛對閱讀燃起熱情、正想找尋看起來順眼、內容紮實、合乎自己調調的書,逛誠品時不期然看到一本『Net & BOOKS NO.6 移動 在瘟疫蔓延時』,那時真是驚為天人,裡頭蘊藏如此多元的主題,這不就是一直以來在找尋的嗎?(找本書形容成這樣是誇張了點....不過,的確超愛的)。
回頭看看,從 NO.6 一直出版到現在的『NO.17 癖理由Obsession』,家中依舊僅收藏著 NO.6,要一次全買回來看,算算得花不少錢,看來準備咬緊牙根了。
後記:前陣子發現另一本好刊物是 7-11 每月上架的 ppaper,只是看了後總覺得不太合胃口,幾期過後就沒繼續購買了。
- Mar 11 Fri 2005 06:09
鯨背月色
- Mar 05 Sat 2005 07:12
我說為什麼要閱讀?
1. 個人興趣:沒為什麼,就跟自己喜歡聽音樂、看電影、看棒球一樣,就是想作。此外,我喜歡書的味道。沒騙你,每次到書店或圖書館走一遭,感受一下書香氣息,我回家後都十分想看書。
2. 好說歹說比較充實:坐在沙發拿著搖控器一臺臺漫無目的的轉台,雖然有時算是在休息,不過和閱讀比起來,總覺得有點空虛。
3. 獲取新知:人總不可能每天一早醒來,什麼事就自動進入腦袋吧。不管是什麼知識,多知道一些,有好沒壞 (好像台灣國語..)。
4. 培養專注力:我喜歡看書時,順便練練專注力,每當頁數不斷增加,停下來時卻對內容毫無印象,就知道自己漫遊去了。
5. 培養毅力:這有點半強迫性質,逼自己固定時間作點固定的事。每天分點時間給閱讀,這也算不錯的歸劃時間方式,不然總覺得為什麼這位先生有時間閱讀 (外加豐富的心得),自己總嚷著忙翻了。
想到再補充。
- Jan 27 Thu 2005 08:50
奧許維茲集中營解放 60 週年